理论探讨
如何借世界技能大赛东风 推进中国技工院校国际化
发布日期:2018-04-20 11:31:59 来源:世赛中国

近两年,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中国的技工院校在这场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大赛中表现突出。同时,不少技工教育战线上的人意识到世界技能大赛是技工院校国际化的绝好机会。探讨如何借世界技能大赛东风,推进中国技工院校国际化,让中国技工院校在国际技能舞台上更加耀眼,是个重要课题。

世界技能组织于1950年成立,是一个非政府、非盈利、跨国运作的国际性组织。世界技能大赛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其竞技水平代表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世界技能大赛是技工院校国际化的绝好机会,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是中国技工院校在国际技能舞台展示中国青年技能水平的绝好机会,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是中国技工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程度的绝好机会。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借世界技能大赛东风,推进中国技工院校国际化,让中国技工院校在国际技能舞台上更加耀眼,成为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实现的一支先行军。

一、世界技能大赛是技工院校国际化的绝好机会

(一)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是中国技工院校了解世界技能前沿水平,促进青年技能劳动者水平和职业能力提升的绝好机会

世界技能大赛是职业技能领域最高级别的赛事,其竞赛理念、技术标准、比赛规则、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都代表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领域发展的先进水平。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指出,通过参加大赛,让我们了解了各领域职业技能发展的前沿技术,学习借鉴了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掌握了人才培养的先进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因此, 全面参与世赛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活力、提高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世界先进技能标准接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不是唯一的目标,我们重要的目的是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当前,我们正在系统地梳理职业技能竞赛的先进标准,将其精髓与理念不断转化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范,进而打造出与世界前沿接轨的专业,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助推经济发展、助力产业腾飞的目标。

(二)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是中国技工院校在国际技能舞台展示中国青年技能水平的绝好机会

中国是世界技能大赛成员中的后起之秀。我国于2010年10月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派出6名选手参加了6个项目的比赛,获得1枚银牌和5个优胜奖。2013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上, 我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了22个项目的比赛,获得1枚银牌、3枚铜牌和13个优胜奖。2015年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派出32名选手参加了29个项目的比赛,获得5枚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和11个优胜奖,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17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办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派出52名选手参加了47个项目的比赛,获得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高居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首位,夺取了“阿尔伯特•维达”大奖,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在这些世界最高水平的技能大赛上,阿布扎比大胜是中国技工院校办学水平的漂亮亮相,中国的技工院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这一次中国获得的42枚奖牌中,29枚是技工院校的师生获得,13枚来自企业和职业学校;15枚金牌项目中,有11枚是技师学院摘取。

这就是说,中国军团在阿布扎比大获全胜,除了体现中国技能水平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这次阿布扎比大胜是中国技工院校办学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漂亮亮相。同时,也说明中国技工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实践,与世界技能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特色和培养实践高度契合。

其实,如果是技工院校圈内人的话,对这些理念、特色和实践是耳熟能详的。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以及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校企合作。而这恰恰是世界技能大赛考核的核心元素,也是世界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元素。

(三) 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是中国技工院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程度的绝好机会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是青年人展示技能的大舞台, 也是促进青年技能劳动者水平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大平台,更是促进世界各国家和地区在职业技能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促进职业技能推广的大平台。

因此,中国技工院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可以进一步提升技工院校的国际化程度,深化与世界各国在职业技能领域的交流合作。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中国技工院校需要培养更多的有国际视野的高技能人才,世界技能大赛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二、借世赛东风推进技工院校国际化的八大着力点

(一)主动全方位全过程对接世界先进水平

国际化,是技工院校全面上层次的一个有力武器。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拿几块金牌,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参与国际技能大赛,了解知名企业的生产标准,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改进技工院校的教学教育工作,才是我们的目标;通过参与国际技能大赛,进入国际技能大师的俱乐部,让我们的理念与世界同步,技能水平与世界同步,技能更新能力与世界同步,助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才是我们的目标。

国际化,是技工院校全面上层次不能不攀登的台阶。因此,不仅要盯着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结果,更应该享受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的过程。利用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的机会,加强技工院校的内涵建设;利用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的机会,广交天下朋友,全面提升我们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国际化,我们的教师将更加有国际视野;通过国际化,我们的学生将更加自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世界顶级技能大师的俱乐部,才能在世界技能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世界技能标准上有话语权!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参赛单位主动全方位国际化的意识不强,还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如何获得金牌上。

2017年6月7日,我国组织了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这是我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技能类国际性比赛,来自全国的95后参赛选手与其他来自35个国家或地区的技能人才同场竞技。笔者让同事专门在上海赛区拍了一组照片,想看看我们技工院校的师生,有多少能够充分利用这次国际技能大赛的机会,主动国际化。结果还不错,不少师生主动跟外国朋友交流、切磋,这是个很好的趋势!

但这远远不够。主动全方位对接,一是要解决想去与国际先进水平主动对接的问题。二是要解决敢去与国际先进水平主动对接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全方位全过程对接的问题。只有通过全方位对接实现国际化,我们的教师才更加有国际视野;通过国际化,我们的学生将更加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入世界顶级技能大师的俱乐部,才能在世界技能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世界技能标准上有话语权!

(二)与世界技能人才的大平台、大圈子、大舞台进行平台对接

实践表明,不是个人有多大本事,是因为有多大平台,才能做多大的事。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是一个竞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外,还有更大的平台,就是国际技能人才的大平台、大圈子。我们不仅要获得奖牌,还要利用世界技能大赛这个机遇,进入世界技能人才的大平台、大圈子,进入国际技能的各种顶级俱乐部。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同时,世界技能大赛的开放性特点也要求我们主动与世界技能人才的大平台、大圈子、大舞台进行平台对接。世界技能大赛都是在大型会展场馆举行,面向社会公众全面开放,每届大赛期间都有大量的中小学生、社会公众观摩。此外,组织方一般还会同期举行“一校一队”、技能体验、技术交流等活动,促进技术技能的展示与传播。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教练、选手以及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关人员也会在比赛之余,进行技术交流。

如何与世界技能人才的大平台、大圈子进行平台对接呢?

一是语言对接。掌握国际通用语言,是国际化的一个基本工具。目前,在国际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无不是掌握了国际通用语言的。如,联合国秘书长、国际金融组织负责人、国际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阿里巴巴的马云、京东的刘强东、新东方的俞敏洪等等。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除了翻译之外,还有一些人是能够用外语交流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烹饪国家队专家组长朱一帆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穿着整洁、帅气的厨师服,说着英语,经常与外国的大厨一起交流。他拥有自己的烹饪厨艺学院和公司,主办着中国规模最大的西餐烹饪赛事,还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烹饪国家队专家组长。他虽然“只是一名厨师”, 但是,这个厨师可不一般。

2016年10月26日,第24届奥林匹克烹饪大赛颁奖典礼在德国举行。中国国家烹饪队斩获甜品艺术、烹饪艺术、热厨房3个项目银牌和总成绩银牌。担任中国国家烹饪队副领队和教练的,就是朱一帆。在国际美食峰会上,一位中国人全程用流利英语主持,侃侃而谈,让外国与会者对中国厨师刮目相看。他,就是朱一帆。他还是世界厨师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世界厨师联合会A 级裁判、FHC中国国际烹饪艺术大赛组委会主席。可以说,他颠覆了我们对厨师的印象。其实,与许多厨师一样,朱一帆的起点并不高,只是一名职业院校毕业生。但是,他觉得虽然是中国人,但作为一位西餐厨师,应该在国际西餐舞台上有一席之地。为此,他先后到多个国家学习和交流,不断研习西餐技艺。凭着这些,朱一帆真的在国际西餐舞台上也有了自己的声音,能够用一口流利的外语,主持国际厨师论坛,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们讨论。2016年10月,他担任中国国家烹饪队副领队和教练,带领中国国家烹饪队参加第24届奥林匹克烹饪大赛,并斩获甜品艺术、烹饪艺术、热厨房3个项目银牌。

二是国际专业平台对接。其实,在国际专业圈子中,熟练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无疑是比别人多了一个工具,但是,不完全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却敢于与国际专业平台对接,也可以收到很好效果。

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也有这样一位典型代表。他就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队烘焙项目专家组长、王森国际咖啡西点西餐学院高级技师王森。目前,在全世界,有300多位顶级的西点师,王森就是其中之一。在这个世界西点精英俱乐部里,王森与他们一同参加世界烘焙技艺大赛,切磋西点制作技艺,讨论行业发展趋势。为了跻身世界西点精英俱乐部,王森频繁自费到欧洲、日本学习和参加技能大赛,回来后,在自己的学校成立了国际部,专门负责国际交流工作。通过学习和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王森结识了很多国际西点制作大师,并与全球300多位顶级西点制作大师建立了联系,进入了他们的圈子。其实,王森的外语并不是很好,但是,他通过与外国专家交朋友,提高了外语水平。有一次去法国,王森用面包创意,设计制作了巴黎埃菲尔铁塔。其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设计,让法国的厨师也觉得非常神奇,连连赞叹。外国的厨师非常在意创新,在意生活与艺术的结合。而王森喜欢跨界,经常跨界到时尚界、艺术界、园艺界、汽车界、奢侈品界,一直在全球与一些艺术家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展览。慢慢地,他也进入了国际西点大师的圈子,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在跟他们的接触中,王森也学习了一些英语和日语。

三、理念对接

(一)要学习世界技能大赛基于真实的最新的企业生产和服务工作任务的理念

世界技能大赛之所以成为世界技能领域的顶级赛事,是因为其先进性。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介绍说,世界技能大赛的竞赛理念、技术标准、比赛规则、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代表了当今世界职业技能领域的最高水平。世界技能组织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竞赛项目设立和取消制度,以确保竞赛项目能够体现全球行业发展趋势和业界最新动态。每个竞赛项目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从最新的企业生产和服务实践中进行归纳梳理,来制定技术标准,以确保技术标准和据此设计的比赛题目能够充分体现该职业所需要的最新职业能力。这不仅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能竞赛具有引领示范导向作用,同时也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与这种先进的、与时俱进的理念对接,把这种先进的理念吸纳进我们技工院校的办学理念之中,指导我们的办学实践。

(二)要学习世界技能大赛规则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绿色环保意识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介绍说,世界技能大赛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试题开发、评分标准、评分流程、成绩确认等环节均有严格的规范性程序要求,特别注重规则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绿色环保意识。这“四个意识”是非常先进的理念,不仅对我国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有积极借鉴意义,而且对我们技工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很多选手就是因为在竞赛过程中,没有兼顾这些原则,而被扣分。

实际上,这些原则不是心血来潮制定的,是因为这些原则涉及到了我们企业生产和服务实践中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和绿色问题。所以,我们技工院校在教学中,要学习借鉴这些国外先进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课程设置中去。

世界技能大赛的一些专家在国际化过程中也有一些国际化的观点。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烹饪国家队专家组长朱一帆认为,“不会洗手的厨师不是好厨师” 。他认为,好厨师一定要会洗手。在国内,很少有师傅教厨师怎么洗手。其实,洗手大有学问,水分停留多久,洗手洗几次,流动的水冲多久,什么时候擦干手,都是有讲究的。红绿灯不能闯,这是一个标准。洗手,就是烹饪的红绿灯。在一些发达国家,卫生标准很高,HACCP最早源于宇航员空间站的卫生标准。食品储藏时间也有很高标准,一些餐厅熟制食品超过4小时就要扔掉。

朱一帆认为,好厨师要有经营头脑,有绿色环保理念。现在餐饮业浪费现象严重,如果选材过程中能够把价格适中的食材推荐给客户,给客户一个好的价格,利润也能保证,客户的满意度会更高。

好厨师要有爱。朱一帆认为,有爱的厨师,自己是快乐的,做出的菜是快乐的。“只有我们做出的菜让客人开心,才会收到客人给我们好的回馈。在爱的教育上,国内非常缺失。之所以我喜欢做烹饪和烹饪教育,因为每次能够得到顾客的反馈和尊重,得到学生的敬仰。”

(三)要学习世界技能大赛创造创新的理念

创新性也是世界技能大赛的显著特点之一。没有创新,社会就没法进步;没有创新,产品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创新,服务就没有特色。正因为这样,世界技能大赛上,作品的创新性有很高的分值。

世界上一些知名技能大师之所以成名成家,其作品除了体现出工匠精神外,还体现出了很强的创新精神。

跻身世界西点精英俱乐部的王森就是一个在国际技能平台上极力提供创造创新的食尚先生。他虽然是一位西点厨师,但是,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烘焙西点咖啡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是一位美食艺术设计师、国内咖啡西点西餐创新商业模式研究专家,还出版专业书籍200多本。同时也是中国焙烤协会专家、中国分子厨艺美食最早的研究者、国内首家大型巧克力主题乐园的策划与设计制作人、法国餐饮协会理事、亚洲首位用巧克力设计时尚服装的设计师、国内首位窑炉面包烘焙技术研发推广人、美食文创公司董事长。2008年,王森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奥运来了》的节目,一直钟情于艺术和创新的他想到了用巧克力做时装。当他设计的7套巧克力服装出现在观众面前时,全场都轰动了。

“这些绣花鞋够精美吧?但不能穿,只能看和吃,因为它们都是翻糖制品。糖做的Lady Gaga,这么多五颜六色、小巧可爱的糖豆,如彩虹般炫目,好想舔一口啊……”在王森的微信朋友圈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创意。

从上面可以看出,王森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西点俱乐部有一席之地,是因为他的创新精神。

四、标准对接

(一)世赛标准对接

标准化,也是世界技能大赛的特点之一。每一个项目,从试题开发、评分标准、评分流程、成绩确认等环节,均有严格的规范性程序要求,有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不是他们凭空想像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生产和服务任务。技工教育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就要与这些最先进的世界技能大赛的标准对接。一是要全面学习世赛标准,了解其精神实质。二是要准确理解世赛标准,掌握其内涵。三是全面对接世赛标准,为我所用,消化吸收。四是要时时更新、同步世赛标准,保持先进性。

(二)教学标准对接

世界技能大赛是一个舞台,更是一个平台。参赛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选手,很多来自职业院校。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与这些国外的职业院校选手和教练进行交流。一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学习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标准;二是要引进和消化国外职业教育先进标准;三是要结合我国实际,将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标准本土化;四是要创新中国技工教育标准,超越和引领国际职业教育先进标准。

目前,国内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与国际技能人才培养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东莞技师学院已经与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展开了合作,引进了教学标准,效果很好。杭州技师学院目前已经与英国诺丁汉中央学院开展合作,引进英国IMI认证标准,旨在让学院所开展的教学工作与国际接轨,也是世赛标准对接和世赛成果转换的双向共赢。

(三)与国外先进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接

在世赛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杭州技师学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作为一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学院把世赛标准作为学校更高的教学标准,把学校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学院与英国布莱克博恩学院合作,引入了英国技能鉴定标准。

(四)与国外先进的行业标准对接

世界技能大赛参照的是国际上最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因此,我们技工教育与国外先进的行业标准对接非常重要。

一是要学习、引进国外的行业标准。可以与国外的一些行业企业进行合作。

二是要与国外知名的行业协会进行项目合作。杭州技师学院同德国法尔茨、特里尔市等工业协会合作,引进德国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补足学院教学方面的差距和短板。企业对学院培养的人才认可度,才是检验人才的真正标准。反过来,学院也能够了解这个行业最高端最前沿的技术,这样便提升了教师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

三是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的制订。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的制订,才能摸准行业脉搏,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让我们来看一个对接行业标准的案例。2016年11月,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埃夫特•栋梁杯”全国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决赛在北京举办。这次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三个国家部委联合举办的国家级一类大赛。大赛的第一设备提供商和冠名商,就是山东栋梁集团。

三个中央部委选择一家中国民企的设备作为大赛指定设备,是因为他们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设备的设计和生产。早在21世纪初期,他们的实训设备就远销到45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每一件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检验,都严格采用纯正的德国实训装备的DIN技术标准、IEC电工标准和SGS检验标准,并结合德国‘双元制’教学理念,IHK、HWK、TÜV体系,启动了中德职教合作,为中外职教合作积累了经验。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理念与国际逐步接轨,山东栋梁又开始了职业教育“中国特色”的探索,开展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研发制造“世赛”标准产品,探索制定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的“中国标准”。

五、教学改革对接

(一)要利用世界技能大赛的机会,主动对接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世界技能大赛是个大舞台,也是个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成果的展示平台。利用世界技能大赛,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广州市技师学院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就收获了一金一银。有人说他们运气太好了。实际上不是这样,他们一直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加强教学改革,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院长李宗国认为,不能为赛而赛,赛只是一个手段。相关专业建设不好,比赛就只能靠运气了。并且这也不能长久。专业定位、设备、师资、场地都非常重要,要加大投入。模具是高耗材、高成本的专业,不能把所有的赌注放在比赛上,这样会造成很大浪费。只有把专业建设搞好了,才有基础,才能拥有取得竞赛好成绩的实力。为此,他们加强国际交流,多次组织选手出国参赛或者邀请其他国家的专家和选手来校交流。先后参与和组织过原型制作项目中巴、中日、穗台交流赛。

他们还坚持,不能靠找到一两个苗子,进行重点培养来应对世界技能大赛。学院以世界技能大赛为抓手,在进行基础选拔的基础上,实施内涵建设,转化世界技能大赛成果,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素养提升、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做文章。他们通过这些举措,提高学院的整体实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世赛成果转化,关键看世赛如何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世赛对技工院校的影响,关键要影响教学改革。杭州技师学院院长邵伟军亲身经历了第43届、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基地的选拔、建设过程,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手的参赛过程。在比赛结束的一年之后再次面对记者,他认为世赛对学院所产生的最宝贵的影响,便是促进了一体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杭州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学改革进行得比较早。2010年,他们作为人社部首批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2011年又作为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牵头学校。世赛取得金牌后,注意把世赛成果转化到体化课程改革中,学院的汽车维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覆盖到全系的中、高级工和技师三个层面的全部教学班。初步形成“三层递进式”的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理实一体、工学一体和产学研一体的三种教学模式,分阶段、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过程能力和设计能力。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开展专业调研报告、实践专家访谈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方案编写、中级工工作页编写等活动,并连续承担人社部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一体化师资培训任务。

结合世赛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目前,国内很多技校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世赛对选手的要求很高,就是因为世赛采用了新技术、新标准,这是国内目前教学所缺乏的。可以借鉴世赛竞赛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世赛的要求进行科学规划。比如,把新标准引入到课程标准中,把新技术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来,通过研究新标准、新技术,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包括新的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内容。这虽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但需要努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是驱动学生成长的制胜法宝

“新技能、新技师、新技校”的口号,一直贯穿落实在各技工院校中。对此,重庆五一技师学院世赛冠军聂凤也有着她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新技能是要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紧跟世赛的潮流标准,并尽力去引领世赛。而新技师的“新”则体现在打破传统技术人的保守观念,以全新的国际视野去教学。对于新技校来说,更多的是成为理念先进、与时俱进、与市场接轨的创新教育机构。重庆五一技师学院非常重视教学创新,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功能,将世赛选手训练视频录入到学校专门的网络平台,普通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点击观看。学生若想查询一些发型数据,只要点击屏幕上的头像,即可随意切换发型、颜色和风格,教学也更加自由、更加有趣味性。这样,实现了普通学生与世赛选手在所学知识方面的一致性。

(四)引进世赛专家指导学校教学改革

世界技能大赛后,很多技工院校非常重视引进世赛专家指导学校教学改革。2017年4月11日,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先生、世界技能大赛评分顾问珍妮‧夏克顿女士,到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考察调研并指导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工作。该院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餐厅服务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共有美发、花艺、餐厅服务、精细木工、木工、家具制作6个项目选手进入国家集训队,其中陈泽锟、曾思鸣两位选手分别获得精细木工项目、木工项目全国五进二选拔赛的第一名。会上,西蒙主席和珍妮顾问受聘为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世赛指导专家、客座教授。这是三年来西蒙‧巴特利第二次来该校。他看到了学校对技能教育的热情投入与执著追求,表示会尽力履行客座教授的义务。珍妮‧夏克顿表示,她很荣幸能成为学院的客座教授,中国需要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而世界技能大赛也需要更多中国元素的融入。希望学院通过世界技能竞赛开阔视野,把握世界技能的趋势和方向,把握好高质量技能人才的培养。

六、校企合作对接

校企合作不仅是国外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鲜明特色,同时也是世界技能大赛的鲜明特色。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题目来自于真实的企业生产和服务任务,并且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改进而变化。所以,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对接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非常关键。

(一)要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了解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真实生产和服务任务,适应产业需求

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与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特别是国外知名企业接触,了解他们真实生产和服务任务,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我们的教学。这几年,技工院校响应人社部号召,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将世赛中获得的经验融入到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去,深入校企合作,促进了教学改革,提升了专业水平。如杭州技师学院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主机厂深度合作,还与英国布莱克博恩学院、德国EBZ教育集团等开展汽车专业教学,并就汽车类专业世界技能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等进行国际合作。

(二)要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学习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

目前,国外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很多,模式不尽相同。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广泛与参赛的队员、教练和专家接触,可以全面了解这些校企合作的经验。关键是要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敢于跟他们交流,向他们学习。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非常重视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学习国外先进校企合作经验。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餐厅服务两个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学生陈泽锟代表中国参加第44届世赛,荣获精细木工项目“优胜奖”。学院即将承办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精细木工、家具制作、餐厅服务、健康与社会照护等项目的广东省选拔赛,也正在全力备战精细木工等14个项目的各级选拔赛。2018年2月28日,他们 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联盟举办了世赛标准与家具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邀请中外世赛专家、家具行业企业代表,共话家具行业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广东省人社厅杨红山副厅长、广州市人社局何士林副局长、中国家具协会刘金良副理事长、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精细木工、木工项目中国技术专家组长及20多家知名家具企业代表150余人参加。国家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高度评价他们的做法,他说,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很好的将世赛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很好的将世赛成果转化,推动了技工教育发展。希望学院在45届世界技能大赛再立新功,继续对接世赛标准,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家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希望专家、行业企业继续与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深度合作,继续支持技工教育发展。广州市人社局何士林副局长指出,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借助世赛精细木工中国集训基地和岭南特色工艺传承基地,聚集木工、家具类大师优势,开设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与省市多家知名家具企业合作,推广世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法,努力培养家具行业国际化人才队伍,值得肯定。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先生以《架桥——技能大赛、职技教育、产业发展》为主题,介绍了世界技能组织、世界技能竞赛的标准规范以及如何更好的进行技能推广。他指出,大家共同努力,以技能的力量,让世界更美好,提高技术人才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展示技能对经济增长和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三)要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融入到国际校企合作的大平台上去

截止2017年3月,世界技能组织共有77个国家和地区成员。同时,涉及建筑与结构技术、艺术与创意、信息与通讯、制造与工程技术、个人与社会服务和交通与物流等六大领域50个左右比赛项目。这些项目都涉及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所以说,世界技能大赛是一个国际校企合作的大平台。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融入到国际校企合作的大平台上去。可以借助世赛这个平台,加强与国际行业组织的联系,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和需求,主动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可以借助世赛这个平台,主动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在大赛中进一步了解企业和行业的最新技术,改进教学工作;可以借助世赛这个平台,主动与国际行业组织联系,培养一批能够技能大师和专家学者,融入到国际校企合作的大平台上去。

七、师资素养对接

(一)要学习国外职业院校师资来自企业的经验,招聘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

从老师层面讲,英国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来自企业,他们可以直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国内很多技工院校老师都是直接来自大学或者职业院校毕业生,他们理论丰富,但动手能力不足。

要通过学习世赛经验,改变当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现状,招聘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学校要重点考察应聘者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和实际授课水平。

同时,落实技工院校聘请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政策,用制度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交流,参与技术革新。在这方面,技工院校可用好“五老”,即老校长、老教师、老厂长、老工人、老专家。用好“五老”至少有四个好处:一是他们经验丰富,可以承担传帮带的任务。二是他们认真负责,不仅可以带业务,还可以带思想。三是他们待遇要求低,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四是他们大多身体健康,可以给他们一个发挥余热的舞台。怎么用好“五老”呢?一是可以请老校长和老专家当学校发展的顾问。二是可以请老教师当实训指导老师。三是可以请老厂长当学校校企合作的顾问和督导。四是可以请老工人当学校实操和实际生产的指导老师。

(二)要借鉴世赛经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技能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一个世赛项目参赛代表队带着选手去参赛,团队里面还要包括专家、教练、翻译。这对技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还是很高的,所以在建设师资队伍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提升。这需要时间,需要梯队建设,需要传帮带,更需要通盘考虑和系统设计。

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参考世赛师资队伍的要求,其中包括外语水平、技能技术、对外交流等方面,都要有很高的标准。

首先,应建立骨干教学队伍,带动其他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这样整体教师队伍才能发展好。其次,要有步骤、有方法地开展工作,比如“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请进学校传道授业等。再次,很多老师从学校到学校,理论水平可能很高,但实践能力不强,接触不到新的技术和标准,这对教学效果会造成很大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去企业一线取经。最后,要鼓励老师到进行国内外交流,参加国外的学术会议、国际项目,在交流合作中锻造国际视野和国际技能。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凭借东风汽车公司的资源, 1985年就与德国汉斯基金会合作,进行了职业教育双元制教学的合作,先后送170多名教师到德国学习,并成功地将德国双元制本土化。

(三)通过世赛,全面提升技工院校教师素质

世赛对老师的影响不亚于对学生的影响。重庆五一技师学院参加世赛之后,老师与学生同步成长。

第一,世赛集训过程中集聚国内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专家,通过承担世赛国际队集训,更多教师参与、了解世界技能大赛。在教学中老师参照世赛内容对课程进行分解,制定六大模块学习目标,并做成一个个培训包,各个击破难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未参加世赛专业教师纷纷效仿,目前全校超过一半的课程教学都在采用世赛集训方式进行。

第二,世赛也让学校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更充分的认识。这一点体现在与国外优秀培养模式的比较上。国内的技能培训的能力方面,只要通过比赛、对抗赛的锻炼,差距都不会大。与国外真正的差距,体现在职业教育参与人员的整体素质上,包括专家、教练、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等,如果一个参加世赛的团队不能用国际语言交流、看文件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与我们国内长期的教育特点有关。他们学校力推留学项目,也是旨在消除与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

八、多样化、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对接

要借助世赛这个平台,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对接。

 (一)主动加强技工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工作

主动加强技工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世赛专家王森认为,中国西点职业教育缺的最多的是国际交流。正因为这样,他一直倡导学生、学校多与国外进行交流。现在,在他们的学校,有300多位老师都是外国的。虽然很多不是专职老师,但有的是来中国现场上课,有时候是通过网络直播上课。在他们苏州校区的图书馆,价值100多万元的图书中,三分之二是国外的。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刚入门学西点烘焙的学生,了解世界西点烘焙的水平,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有一个比较大的视野。这是让年轻人主动国际化的一个办法。学生需要自主学习,去查字典,不然的话,看不懂配方。同时,他们还会把学生送到法国、日本、韩国等合作学校学习。在那里在,环境会逼迫学生学习。

(二)要注重引进来

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引起国外先进的技工教育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技工院校中,东莞市技师学院是技校国际合作的典范。自2013年起,他们就率先在广东省全面开启了与德国、英国、美国职业教育的合作,先后联合德国手工业联合会(HWK)、德国工商业联合会(IHK)、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英国ASFI产业技术认证中心分别设立中国(东莞)HWK培训鉴定中心、中国(东莞)IHK培训鉴定中心、BBW学习型工厂及培训中心、ASFI首个海外认证中心,与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建立了“德国BBW职业教育集团学习型工厂与培训中心中国总部”,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合作设立“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IBZ语言培训学校东莞分校”。到目前为此,该院同时开办了中德、中英、中美等国际合作班36个,涉及专业12个,占全校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国际合作涉及的在校人数近1100人,点全校人员的15%。现在,他们还准备与加拿大合作,开办中加国际合作班。

(三)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消化吸收和本土化

对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不能是照般照抄,要消化吸收。

东莞市技师学院院长的国际合作不是贴金,而是引起、消化、吸引、创新。他们通过国际合作,取其精华,改革教育教学。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了五种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中英合作培养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校企双制培养模式,员工技能提升弹性学制培养模式,“学业+创业”模式。国际合作后,引发的不仅有职业教育深层次变革,还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效应。一是打赢招生翻倍仗,改变生源结构,规模见效益。二是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突显学生为最大赢家。三是打造职教模式创新“实验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络绎不绝。四是破解产教脱节难题的成果经验,登顶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峰会(国际专场)分享论坛。五是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连续获得社会地位前移的荣誉。现在,他们正全力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技师学院为目标,力争成为技工教育的“清华”“北大”。

湖北东风汽车技师学院先后与国际大腕“联姻”,先后与法国PSA标致雪铁龙、美国康明斯、韩国起亚、法国雷诺、日本本田等公司合作,成效显著。

珠海技师学院也先后与加拿大航空技术学院、庞巴迪、阿希尼伯因社区学院合作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省玛格丽特·布尔瓦教育局合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按国际标准打造国际合作技校

要借助世界技能大赛这个平台,融入国际技能大平台,打造“新技能”“新技师”“新技校”。

第一,新技师要掌握新技能,更要看综合素质。在掌握新技能方面,不只是新技术的掌握,还包括新标准、新知识的掌握,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具备。另外,不仅要用这些新标准、新知识来要求新技师,还要求他们有新的职业素养。世赛不仅是技能的体现,也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比如,对健康、环保的认识,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这绝不单单是技能培养这么简单。教学过程中,肯定也要把世赛理念引入其中,这样教出来得学生才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不同的技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现在有些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就比较好,完成工作后会把工具收拾好并摆放规范,有了问题会主动提出来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习惯。而更为普遍的是,一些参赛选手垃圾随便丢弃,工具摆放不规范,不懂得与人交流等等,这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第二,新技校要加强校企合作,更要有国际视野。新技校,不只是培养新技师的学校,而是要把新技术、新标准引入到学校,要具有良好校企合作的意识和国际视野,并把新技术、新标准引入到教学中去,还要建立新的校企合作标准。国际化教育也很重要,很多学生参加世赛缺少自信,很多事情不会处理,与人交流也很缺乏。

另外,教学改革上也要有新的措施,比如,有些学校建立了实验班,选拔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加入,再从这个班里选拔世赛选手。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一般班级人数都很少,但教学效果很好。实验班教学中的外语课程、体育课程以及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也十分重要。这样的实验班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又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世赛中来。